朱立群/台北報導


台灣農業發展「老」當益壯,嚴重世代斷層恐造成技術無法傳承。農委會統計,我國務農人數從一九九七年的八十七萬八千人,銳減為四十五萬五千人,尤以青壯年流失最嚴重。連五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父執輩階段,也從二十六萬人銳減為十萬人。


弔詭的是,當每個工作年齡層的人口都在流失的時候,唯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農人數逐年增加。這批「老者」,諷刺地成為台灣農村的「主力」。


農村文化 無以為繼


學者警告,青壯輩不願留在農村發展,農村文化的維繫岌岌可危。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,農村人口每個年齡層都出現接棒斷層。


台大農推系教授謝雨生則警告,年輕人再不回到農村接棒,老一輩的農業技術將無法傳承,台灣歷代傳下的農業智慧與農村文化,恐將面對徹底消失的一天。


謝雨生表示,農業技術是千百年古老的智慧,必須依賴經驗的傳承。他說,農業教育必須以「師徒制」為基礎,老一輩帶年輕一輩一起做,實做的農業知識才能傳遞下來。


維繫祖業 忍熱下田


沒人接棒,農為了生計,就沒有退休、休息的一天。謝雨生說,老農年紀大,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較弱;再者,為了整理祖田,或為生計所迫,才會造成今年連續七個老農在大熱天下田工作而活活熱死。


政府如何避免老農繼續熱死田中?農委會輔導處長黃明耀表示,老農津貼已提高到每月六千元,農委會也正找內政部商討,希望老農未來能把田租出去,不要硬撐。


津貼加碼 只能治標


對此,學者痛批「治標不治本」。郭華仁表示,政府不應該把老農熱死當成個案。他認為,政府如果不思考如何提高農民的所得,並增加對農民的環境補貼,就無法吸引年輕人進入農村。


謝雨生則認為,政府如不能改善農村環境,年輕人怎會願意放棄城市生活回鄉?兩位學者都強調,外銷是台灣農業必走的道路,但農委會的外銷策略太保守、不能打開外銷的利基,如何吸引年輕人投入種植高經濟效益的外銷作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