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

馬政府眼中沒有農民

2011.7.16 自由時報



馬政府眼中沒有農民

連日來,馬英九總統走入農村,探視農民。總統下鄉,本來有親民的作用,但從農民當面嗆聲 要馬先生別作秀,刊登廣告宣稱「果農笑了」的農委會主委遭點名下台,顯見農業產銷問題不但嚴重,也暴露馬政府的無能與自大。在此關頭,凱達格蘭大道昨天起 連續出現農民抗爭的場面。週五登場的是農地權益自救會活動,爭取集村農舍興建權利;今天繼起的「七一六夜宿凱道」,則抗議政府強徵農地,是一年前農民夜宿 凱道的再版,凸顯馬政府承諾跳票所招來的民怨。


農業問題有多嚴重?今年以來,不論稻米、蒜頭、木瓜、香蕉,都因風調雨順而大豐收,但是,類 似「穀賤傷農」的事件不斷發生,農民並沒有因豐收而受益,反而飽受賤價之害,嘉義甚至傳出農民因稻穀收購價格問題而自殺的情事。台灣的農家所得偏低、農產 品價格低迷、農業人口老化、農業土地資源閒置都是長年的問題,現在連基本的產銷及季節調節,馬政府也手忙腳亂;相較於終日為農事操勞,包括本月初近年夏天 都傳出熱死田園的農民,被農經專家、李登輝前總統指為「神經麻痺」的馬政府,實在太對不起農民。


從本質說,現今執政的中國國民黨,從來不是 對農民友善的政黨。當年在中國大陸,被代表農人及工人階級的共產黨掃地出門,來台灣倚仗專制獨裁維持少數統治,早年進行土地改革,並非苦農民之所苦,只因 外來政權與台灣本土地主階級毫無瓜葛,且為維持大量軍民驟增所需糧食;這個政黨從來都是偏愛資產階級的。在後來工業化過程,不論「肥料換穀」或「以農業培 養工業」,也都以工業發展為主,不惜犧牲農民利益。即使在整體經濟邁向轉型升級之路,精緻農業也還是至今沒有實現的空中樓閣。


本性難移,由 馬英九所領導的新黨國,三年來充分顯露它對農民不友善的本質。就以吳敦義本週為阻止農民上凱道而會見農民與學者為例,他在談話中說了五次「媽的」的髒話, 事後猶以「比較親切的語氣」硬拗,稱此為「鄉土的發語詞」。我們誠不知吳敦義出身何方?台灣的鄉土發語詞是絕無「媽的」這樣的字眼。更嚴重的,這場會面既 由吳所約見,重在溝通,但由此人出言不遜,足見不把與會者看在眼裡,加上政府跳票在先,不誠無物,農民只有再回凱道。


同樣顯露輕視農業、輕 蔑農民的是馬英九。在香蕉產地價格慘跌,而農民已經反映好幾星期之後,馬英九竟以「你怎麼不早說?」回應,顯然,經常「看報紙才知道」的馬先生,這次同樣 最後知道,但下鄉之前卻並未看報。同時,台灣從蔣經國以降歷任總統,下鄉之前必先作功課,甚至把解決辦法或對策、資源隨身攜帶,當場宣布。馬英九卻不但到 場不進入狀況,還要裝無辜,開空頭支票,「這個人」遭屏東農婦當面嗆聲來這裡「不要只是為了作秀」,事屬必然。


馬政府對農民及農業的心存敷 衍,馬吳兩人言為心聲,不但投射在舉止言行,也具體表現在政府資源分配。有如國人所周知,馬政府上任之後,不但降低遺贈稅為有錢人減稅,最近為公務員加薪 三%,且提高榮民每月補助款六百元。相形之下,馬政府對農業問題反應遲鈍,對農民的關心慢半拍,而且同樣是農業經費支出,農委會對台北市花博大手筆補助三 十五億元,又錦上添花,再給北市九千萬元遷建花市;至於增加收購賤價水果或提高老農津貼,都以預算無著悍拒。馬政府慣常為在野黨扣上「製造族群對立」的帽 子,其實這頂帽子應該自己戴。


馬政府的無能,表現在對農產品基本產銷及季節調節因應無方。它說一套、做一套的無信,反映在強徵農地的承諾跳票。同樣地,它寄望賣水果給中國以濟產銷失調,實為全面向中國傾斜又一例。即使在處理農業問題,馬政府也本性難移,馬腳盡露。


中國國民黨不僅長期犧牲農民,還透過農漁會及水利會控制,成為其鞏固政權的工具。一九八八年的五二○農民運動,是台灣農民的覺醒,農村從此不再容易操控。如今民心思變,不平的農民挺身而出,值得關心台灣民主、社會正義及永續發展的國人,給予道義及實質的支持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